JavaScript is required
柠檬乌龙茶
2024-02-24
P7
首页推荐

中国新能源车年志 | 个人解读及读后感

新出行社区 · 文章

今天刚好拿到新出行出品的2023年新能源车年志,看到前面第一章写的2023年销量数据解读,但我发现只有销量数据图并没有结论性的文章,那么我个人也想来发表一下我这个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3年的老车主的个人解读吧,所有观点比较主观,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合理讨论。

A、销量数据解读

一、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的是23年PHEV的销量一定比纯电是要多的,但是实际数据真的惊讶到我了,没想到23年纯电BEV总销量有514.4万辆,而PHEV的只有259.2万辆,也就是说纯电车的销量几乎是PHEV的两倍。

这似乎和我的认知完全不同,无论是微博还是小红书,亦或是同事圈子朋友圈子亲戚圈子,感觉大家对于PHEV的形式选的会更多一些,更多的人问我的第一句话还是续航能跑多少、远途有没有焦虑。所以我会觉得PHEV形式的销量一定是大于BEV的,而且每个月甚至每周的销量排行榜其实也都能看出PHEV形式的车型销量是远大于BEV车型的,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哪里呢?

个人猜测应该就是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了,这个市场大多数都是市内通行,自然不会去选择PHEV,选择BEV完全足够了,身边的出租车也早就大部分都换成了绿牌,网约车更不用说无论是广州那边的埃安s、s+、y,还是武汉这边的东风ev70,网约车早已都全是纯电车型了,现在用油车跑网约车可能成本上会过高了。

然后根据每月销量对比其实也可以看到,6月和12月分别是上半年和下半年销量最高的时候,我猜测可能也是因为厂家因为业绩会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关系,当然年底买车可能也和年终奖又或者马上回家过年有关。但我觉得6月和12月可能是两个不错的购车时间节点。

二、2023年销量前十厂商及2023年销量前十新能源厂商

无论是销量前十厂商还是销量前十新能源厂商无一例外都是比亚迪,可以看到去年比亚迪和一汽大众还都在180万左右的这个数字,但是今年比亚迪直接比大众多了27%的,我觉得这也印证了2023年其实是普通老百姓购车目标从ICE逐渐切换为了NEV,可以说23年是新能源的元年了。

ICE代表内燃机发动机(InternalCombustionEngine),是传统汽车的发动机类型,通常以燃油为能源。

NEV代表新能源汽车(NewEnergyVehicle),指的是使用电能、氢能等非传统燃料的汽车,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从这张图上其实也可以看出,NEV在销量中的占比也是逐渐走高的,甚至23年12月达到了40%,当然24年1月份下降原因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是冬天本来纯电车就会受到影响,再一个是最近各地极端天气大雪堵车的影响。

然后除开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一汽丰田这些合资品牌,剩下的分别是吉利、长安、奇瑞、长城这四家自主品牌,其中除了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在23年尚有3.8%和0.3%的增长外,其余合资品牌销量均为负增长,可以看到其中上汽通用下滑最为厉害,达到了-16.1%,我猜测合资品牌的潜在用户很可能都去买了自主品牌,我觉得这也是和NEW市场的觉醒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在目前看来还是不如自主品牌的便宜大碗来得实在。

然后在看看23年销量前十的新能源厂商

比亚迪、特斯拉就不说了,我觉得能聊聊广汽埃安这个牌子,当大家在每周榜单发出来后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广汽埃安给我的感觉就是低调赚大钱,虽然是TOB端但是实打实的每月销量在那里赚的盆满钵满。

然后理想蔚来零跑算是唯一能进前十的3个新势力厂商,不得不说自从零跑上了增程之后销量大好,出现了很多让纯电厂商转头去做增程的声音,但我个人觉得,PHEV形式现阶段在北方肯定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在南方PHEV绝对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纯电一定是未来,只不过这个未来多久才会来,大家谁都说不准。

但我觉得也许到了所有人都换了PHEV车之后,那个未来也许就来了,毕竟混动的尽头是纯电我觉得适用于大多数体会过充电便宜加油贵的普通打工人。

23年比较让我惊讶的是最近很火的问界并没有上榜,不过24年肯定前十有问界的一席之地了。

三、2023年销量前十车型及2023年销量前十新能源车型

销量前十车型和销量前十新能源车型强上都是特斯拉modelY、比亚迪的秦PLUS、宋PLUS,然后前十车型的四五位是常客轩逸朗逸两兄弟,但是轩逸销量较去年下降了10.7%,朗逸下降1.7%。

我的分析是,日系相较于NEV车型在燃油经济性、动力响应以及配置上的降维打击面前已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朗逸的大众品牌可能还有一定价值,第8位的速腾能有25%的增幅我觉得可能也能部分佐证这一点。

然后宋PLUS较去年下降了14.3%,宋PLUS价位段在15-22w元,结合67位的元plus增长85.6%以及海豚增长47.1%还有的第10位的海鸥一起看,可能今年的普通老百姓真的都消费下降了,主要都在买15w元以下的产品了。

前十新能源车型宏光MINIEV下降41.2%,个人觉得主要是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了,无论是长安的lumi、奇瑞的QQ冰淇淋还是比亚迪的海鸥。

埃安Y95%的增幅、埃安S90.5%的增幅真的是不得不感叹埃安B段的强大。

汉新能源-16.2%的负增长和宋PLUS的14.3%的负增长是否也意味着比亚迪的消费人群其实逐渐往15w以下级别的车去了,我又找了一下另外几个可能是汉平替车型的销量,作为比亚迪这么大的盘子,单一车型销量的确不算高。

海豹 12 月销售 20093 辆,全年累计 127323 辆

驱逐舰 05 冠军版 12 月销售 6150 辆,全年累计 92008 辆

护卫舰 07 12 月销售 2020 辆,全年累计 69697 辆

而且我觉得这可能和比亚迪开始疯狂卷秦PLUS的售价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四、2023年销量前十纯电动车及2023年销量前十插电混动车(含增程)

然后来到前十纯电车的页面,其实就多了五菱缤果、model3、长安Lumin这三个车,其实也可以看到Lumin的7.7w增量很可能有一部分就是从MINIEV那来的,然后五菱缤果也会和MINIEV存在一部分的重合用户。

再来看到PHEV车这边,宋PLUS DM-i的售价15-22w区间而宋PRO DM-i的售价在13-17w区间而终端零售价更低,我觉得依旧能够印证普通老百姓消费降级的这个说法。

然后理想L系三兄弟就不谈了,后面跟着腾势D9 DM-i,给我的感觉真的就是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了吧,以及最后的驱逐舰05也没啥好说的。

比亚迪、特斯拉、埃安三家在纯电车三足鼎立,而PHEV这边就只剩比亚迪和理想双寡头了,可以看得出之前的吉利、长安、长城这三家的增长还是靠纯燃油车型,不过我觉得吃掉了合资的市场份额也是好样的。

五、近10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趋势及近10年销量同比增长对比

可以看到23年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5.7%,甚至23年12月销量新能源占比达到了40%,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新能源车型,当然无论是PHEV形式还是BEV形式,我觉得都节省石油这一不可再生的能源,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但是看近10年销量增长对比,我觉得还是得从19年开始算,因为以前那些骗补电动车的确没啥意义,和现在的新能源车不是同一个概念。

然后19年11月份特斯拉上海工厂才开始正式生产,可以看到20年增长了9.8%,我觉得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特斯拉,然后21年可以说是一个新能源爆发的小元年,我也是在21年买的小鹏P7,我相信论坛很多人的极氪001也好、蔚来ES6/ES8也好、理想one也好都是21年购买的。

21年的169.1%和22年90%的增长率我觉得跟疫情还是有一定的关系,毕竟那个时候公共交通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23年销售总量同比增长5.6%但是新能源同比反而出现了下滑,我个人认为第一个原因是大环境不行,大家都没钱了,第二个原因是技术更新换代发展太快,很多人可能都会选择持币观望,毕竟我觉得普通老百姓买车都是想买一辆能用6-10年的车,而不是说一两年就换。

像我这个21年购买就想着配置领先两三年内应该不会太落后可以开10年的小鹏P7,谁承想1年过后就落伍了呢,更别谈后面新款降价增配了,真的令我心在滴血啊。

关于2023年销量数据解读就到此位置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发言积极交流。


B、2024关键词

一、800V、大功率超充

我个人觉得2023年最大的关键词也有800V和大功率超充以及智驾。

2022年9月22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小鹏旗下首款800V架构的旗舰级SUV——小鹏G9,虽然大家都知道过高的定价让G9销量崩盘。

但是G9这辆车其实真是好车, G9是搭载国内首个量产的车端800V高压SiC平台,4C版本的车型峰值功率达430kW,配合小鹏S4超快充桩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km,从10%充到80%最快仅需15分钟;标配的3C车型,从10%充到80%最快也仅需要20分钟,领先行业水平。G9还可以向下兼容第三方充电桩,而且充电效率明显优于400V平台的车型。

据我知道的消息,22年底到23年初,因为只有G9这一款800V高压SiC平台的车,很多友商都在各处找车主借车做研究测试,一天甚至超过2000块的租金,甚至有些车主光靠租车给车厂都快回本了。

在哪充电都快,在S4桩上冲的更快,四驱G9能耗甚至比我后驱P7还低,真的是让我羡慕不已,真的是买早了。

刚好最近也有个朋友问我用车体验的事,24年扎堆上市的800V新车,我告诉他买车不是800V真的没必要再考虑了。

二、8295、AI、生态互联、智能驾驶

22年的8155到23年年底8295,只能说技术发展的太快了,追新永远追不完,就像手机每年厂商的旗舰机都会有最新的芯片什么865、888、第二代骁龙8……

我也觉得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就跟当初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的那个时代一样,每半年甚至就有一个新技术出来进行一次迭代,但是我现在又觉得不能把车和手机直接比较,一部手机便宜的两三千、贵的六七千、再贵的也就上万(不在普通老百姓的讨论范围)算下来也就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工资。

但是一辆车少说七八万、十几二十万甚至有的三四五十万,普通老百姓买一辆车可能得付出几年的甚至十几年的年薪,绝大部分人买车都是奔着长期使用去的,但是现在厂商的快速迭代导致很多车两年年甚至一年就落伍了,后续也可能不会有其他的OTA了,所谓的智能终身OTA也止步于,但问题是车没法像手机那样一两年就换一次,车辆的贬值过快也导致车主没法去进行所谓的一两年就置换。

我觉得厂商在新的技术更新上更得进行兼容性的考虑以及老车型的硬件升级性。这其实也会关系到品牌健康度。

C、2023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健康度研究(杰兰路)

一、品牌知名度

这里我比较惊讶的是小鹏居然比宝马奔驰都还要高,智界只有33.3%连长安启源都比智界高,奇瑞含华品牌这么低我觉得不可思议,极石甚至比极越还高我也是没想到的,至于其他的品牌大家可以看图。

二、品牌百人青睐指数

三、品牌净推荐度NPS

我觉得第二个和第三个可以结合起来看,毕竟如果一个人想要买一款车,如果身边刚好有老车主,那么他一定会去询问老车主关于这个品牌的很多问题,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像他的购车决策。

蔚来作为车界海底捞推荐度第一也是正常,不得不说理想真的是一枝独秀啊,青睐指数第一推荐度第二。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中立者比特斯拉或者极越多了好多,推荐者部分也是最少的。

很多车型因为交付时间段新车效应影响会比较靠前比如极越。

零跑推荐度这么高也很好理解毕竟性价比为王。

让我没想到的是宝马居然在小鹏前面,不过仔细想想也能理解吧,毕竟当初最支持小鹏也是数量最多的那一批P7车主反而被背刺的最狠,很多人不愿意推荐也是很正常吧,在其他车企都提供老车主能够升级8155的时候,小鹏并没有给出类似的老车主硬件升级的方案,这也是我觉得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车企在技术更新上得进行兼容性的考虑以及老车型的硬件升级性。

然后阿维塔的NPS均在50%以下这也是我没想到的。

四、品牌档次

五、品牌发展信心指数及品牌形象定位

这里我觉得还是得把这几张图放在一起讲,我比较关注的是小米车还没出,在大众的印象里就被分到了中档品牌,然后看这个形象定位这里,甚至小米档次比小鹏还低但科技属性却比小鹏还高。

其实现在小米手机已经站住了高端市场,我觉得经历过这么艰难的高端化的雷军,在汽车上肯定不会想要重新体验一次,第一辆小米SU7一定不会便宜,我觉得反而会更偏向特斯拉阿维塔的方式,第一辆车来一辆贵的,先把品牌高端形象立住,然后用model3,这种车型走量赚钱,会来的更加的实在。

品牌发展信心里,我没看到小鹏的身影,我觉得可能大众对于小鹏的了解还是太少了,甚至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小鹏被大众集团入股投资了50亿。

想当初22年底23年初也都是小鹏要倒闭的声音,结果小鹏G6一出,小鹏下半年销量直接起飞,我相信一个踏实做技术的企业不会差的,就像小鹏G9一样,哪怕因为定价滑铁卢,但是友商都争着研究,G6的产品力(能耗、充电、XNGP)如何大家试过都知道。

大家也可以自己看看自己车企对应的位置,当然仅供参考,别太当真。

后面几章是新出行评测标准、年度内容节选等我就不在赘述,大家可以看论坛相应版块。


不得不说,读完了这本年志真的收益颇多,能感受到新出行各位工作人员的用心程度,新出行不愧是我心中新能源论坛no1!24年中国新能源车年志我直接预定一本!

我相信24年新能源市场又是一场腥风血雨,第一枪已经由比亚迪的秦PLUS打响,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出牌,我衷心希望中国的新能源车能够越来越好,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够越来越好,中国的车不在被人所看低,合资不再是高大上的存在,最后能够有更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让外国的消费者能够看到中国的汽车现在都多么智能多么好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良性竞争,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最后的最后,今天是元宵节,在此祝各位元宵节快乐!

最后编辑于 · 2024-03-26
新出行综合社区
共获得赞赏:194查看所有赞赏
全部评论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 194
    赞赏
  • 43
    点赞
  • 64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