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出行观察 | 从南走到北 新能源车的处境究竟如何?
在这篇文章开始前,先为各位道一句迟来的:国庆快乐!
国庆假期里,包括诸位编辑老师在内都有着出游的打算,而作为 Room tour 选手,看似身在后方的姜硬,也是接到了整理各位新出行编辑出游见闻的选题计划。
编辑部的出游计划千奇百怪,而姜硬将为大家整理一番,从南走到北的编辑们,他们的新能源见闻和观察又是如何呢?
一、老于:开着 Aceman 一路向北
当得知@老于上车 要开着一台纯电的 MINI Aceman 一路赶回辽宁本溪的老家时,我心说:这素材不就来了吗?

于是在经历了一波“友好”的拉扯后,老于成功从视频部的主持人转化为了编辑部的编辑(限本篇文章)。让我们一块看看他和 MINI Aceman 从北京一路奔向本溪的路程究竟遇到了什么有趣的见闻——
(以下文段为老于本人口述,经过不影响语意的整理修改)
- 关于路程问题
我从北京出发回本溪,大概是 740km 左右。由于我是头天晚上(10 月 1 日晚)才出发,因此我看了下地图,发现京哈高速也不是很堵——得,今晚先一口气干它 200km 的。

当然地图规划时间很美好,路上可是相当的……暴躁,至少堵车的时候是得暴躁一下——这也没说这么堵车啊,过完山海关就直接开始漫长的“罚站”时间了。

当然路上我也帮某个帅哥留意了一下有哪些像我一样的倒霉蛋开着新能源车“一路向北”:插混能见度还可以,5 台车里面能有 1 台,纯电基本上 20 台车都不一定有 1 台,可见电车越北,电车越少。
- 关于充电情况
头天晚上充了两回电——不是 Aceman 不行,是我人得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了。于是停在玉田服务区,插上电上个厕所,顺带歇会。

一看充电速度——得,在深圳被一堆超充桩惯坏了,看着这一百来安的电流,那是真捉急啊。*想/*鹏/*来/*氪的朋友们要不要考虑北方也大干特干一下充电基建?

不过充电慢还能忍,毕竟京哈高速基本上每两个服务区就会有一个有充电站,每两个充电站之间差不多有 50-80km,覆盖率还是可以的。
但充电慢导致翻台速度慢,从而连锁反应导致充电开始排队,那就忍不了了,连东北这样新能源车渗透率低的地方也要排队,那咋办呢?最好的选择,还是下高速吧。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老于的 Aceman “反向闯关东”路线:
- 第一天充电:从北京王四营开到了秦皇岛卢龙县,路程 240km ,充电一次;
- 第二天第一次充电:从秦皇岛开到了锦州东,路程 250km,充电一次,歇了半小时;
- 第二天第二次充电:从锦州东开到了辽中服务区,路程 140km,充电一次,休息 20 分钟;
- 最后:从辽中开到了本溪市,路程 150km,到家。
总结:结合 MINI Aceman 的 51.497kWh 电池组,CLTC 续航 445km 的数据来看,在高速路段“掐头去尾”,每 250km 左右的纯高速里程,就要进入服务区或者下高速充电了。对于这样一台电动小车而言,只要基建到位,即使顶着国庆出游,横跨京哈高速也并不是难事。

二、阿平:SU7 电池大,就是为所欲为
相比较前面反向闯关东的老于,@阿平同学 明显更猛一些——从深圳到景德镇,拢共 1026km 的路程,不知道他的腰和小米 SU7 的电池哪个血槽先空啊……

(以下文段为阿平本人口述,经过不影响语意的整理修改)
- 关于路途问题
这次国庆开着小米 SU7 ,我从深圳出发一路顺着赣州,经南昌到景德镇,路程大概 1000km 左右。

地图看着一路绿,实际上在广龙高速紫金段那块,72km 走了两个半小时,实在是夸张。

我的小米 SU7 在路上还被网友认了出来,这情绪价值还得是小米第一台车。


1000 多公里听着挺远的,但实际上度过堵车路段后很快就到了,甚至我比老于到的还早。(非得植入一下)一路高速 NOA 在不堵车的时候,纵享惬意。

- 关于充电问题
这次行程的充电,我全程跟着车机的充电规划推荐去走,带着家里人这么干,感觉也是大胆……
从上次充电到这次充电,我的续航达成率为 67.6%,跑了 458km,使用 85 度电。 车机直接给推荐的是理想高速桩,挺好的,毕竟相比于南网/国网的桩,我更愿意相信新能源车企自己布的桩,充电功率更高、更稳定。

到了之后随便找了一个车位插枪扫码,但车跟桩没有匹配上,果断换到隔壁车位,这里耽误了有大概 3 分钟时间。 但如果是理想品牌车型,在理想的桩直接就是即插即用,无需进行额外的扫码动作。这点说实话,我觉得这方面小米可以加强一下的,开着 SU7,在哪充电,都要扫码

能即插即用,一方面是体验,另一方面是加强充电桩的翻台率,对使用方/运营方都有好处。最终,在这里充到 cltc 605km ,soc80% 就撤了,续航也足了,都开 800V 的车了,充电速度低于 120kw 就不忍了吧。

最后记录下第一次充电,总共 26分钟,充入 77.6 度电,花费 134.9rmb,有点肉痛。

由于头天晚上充电规划带来的信任感,今天我也是相信车机导航的充电规划,把我从高速上导到高速下的国网桩。
虽然这个充电站下高速 1 分钟就到,但在充电功率上只有 60kW……我寻思这后面不就是变电站么,给满 120kw 嘛——姜硬:导出事了 。

充电速度慢,还得下高速,剩下唯一好处就是充电费白纸黑字明细写上面了,不算贵。

总结:如果包含城市的话,这趟接近 1200 公里的旅程,阿平同学的小米 SU7 只充电了三次。对于这台 CLTC 续航 800km 的 800V 纯电车型来说,在配合一个好用的高速 NOA 情况下,出行范围确实是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拓展。当然最重要的,南方地区的高速充电基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不知名编辑:真的有爱开电车的俄国老铁吗?
“所以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的 Room Tour 给我 Tour 去俄罗斯了?”
——“这你别管。”
俄乌冲突之后,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俄罗斯人吃的麦当劳不叫麦当劳了,平日里去逛的沃尔玛也不能叫沃尔玛了。于是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被政治因素影响下的国度,他们还有哪些汽车品牌可以选择?
敲这篇文章的时候,莫斯科正在下雨,天气也不似刚刚入秋的深圳,对于南方人来讲,深秋的形容显然对这儿的天气有些小瞧——因为雪国的天已经逐步进入了零下,能看到太阳的时间也相对应地慢慢减少。

坐在列宁格勒希尔顿的门口,其实看起来和国内没什么不一样,有地铁、有电车、有奔驰、也有宝马……但不得不说,日韩车型是真的多,或许这里也流传着几十年前日韩车型皮实耐造的神话?

坐了那么些时间,国产车也能看见几台,带电的是真没有。电车越北,电车越少。看起来俄罗斯老铁们爱开的,还是老三样——以 BBA 为首的豪车阵营,以日韩品牌组成的中产阵营,以及来和大伙一起抢市场的国产阵营。

或许实在是运气不好,电车是真没见到几台,倒是能看见几台混动车型——丰田的埃尔法,雷克萨斯的 RX,再加上前头的路虎,说不定里面坐着的就是某几位寡头呢?

当然国产车型也并不仅仅于奇瑞,走去莫斯科郊外的路上,还能碰见台新款的红旗 H5——好吧,回头看这张图的时候才发现,前面居然还有台 All Old 001,不知道俄罗斯老铁看到 2025 款的时候会不会直呼一句 порей ?

总结:在俄罗斯,中国车其实很多,但中国电车很少。这种情况的起因也不难猜测——谁会愿意在大冬天的时候横跨几十公里,才在郊区找到一个已经冻僵了的充电桩呢?至少在俄罗斯,加一箱油相比加一箱电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都要更加的少。即使是制裁之下,在没有发动基建力量建设充电网络的时候,新能源车型从目前来看不会是俄国老铁的第一选择。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