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 Place 认为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昂贵的部分,如果单独将其分离开来能够降低整车成本,达到推广电动车的目的,另外换电速度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充电难题最后盈利,简直双赢。
Better Place 试图充当运营商的角色,通过制定“套餐”,无论你选择任何厂商的电动汽车,它都能提供电池更换、维护等服务。但 Better Place 率先面临的是如何统一动力电池标准和充电插口问题,Better Place 也尝试推行这一统一标准。
可惜,Better Place 生不逢时。
在电动化进程还没正式推进时,Better Place 的推广屡次遭遇企业和政府的阻力。而面对电动汽车制造商,谁也不想把自家的电池“完全公开”给换电服务商,可能导致技术泄露,另外此时厂家也未到“被动”的局面,被迫“降准”。
在当时 Better Place 的客户只有雷诺一家。Better Place 向雷诺订购了 10 万台 Fluence ZE 电动车,而当时只实现了 2000 台,还被前雷诺汽车 CEO 戈恩直接否认,当时戈恩直言道这将会是最后一次尝试。而建造一个换电站造价是 50 万美元,Better Place 成立不久就面临巨大的运营成本与市场质疑。
在国内,Better Place 也曾与奇瑞以及南方电网达成合作协议,后来的进度也不了了之。Better Place 走投无路,面临着高投入、无回报的困境,当时对于电动化市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以及统一的标准,2013 年 Better Place 正式宣布破产。
后来者,特斯拉。
特斯拉也曾推出换电模式,就在 Better Place 倒闭的同年。
特斯拉推出更换电池技术,可以在 90 秒完成电量补充。但此时的特斯拉并不是想要在换电技术上盈利,而是试图在“超级充电”与换电上做取舍,彻底解决 Model S 的充电问题,也是特斯拉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探索。
特斯拉并没有采用“激进政策”,而是将超充与换电都“试一试”。
这一试,马斯克立马有了答案。
超级充电桩的推出非常成功。超充能够让车主在较短的时间完成续航补足,特斯拉未来可以通过提升超级充电桩的功率以及一定范围的密度覆盖,就可以缓解充电、出行难的问题。
而超级充电桩的成本相比并布局一个换电站的成本低得多,另外,如果推行换电站用户还必须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大概 60- 80 美元,并且还需要返还你所更换的新电池,否则还得自行补差价。而超充一般还可以节省车主停车费用,或者车主可以利用时间办理其他事情。
此时超级充电桩的优势已脱颖而出,而换电就没有推行的必要了。
那特斯拉为何不像蔚来一样将换电发展成一种特色服务呢?
当时的特斯拉刚刚实现盈利,2013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首次盈利,特斯拉自然不会盲目选择自己没有把握的扩张。另外,特斯拉把精力放在产品上,无暇顾及。Model S 推出后,特斯拉将注意力放在了 Model X 的量产以及其他业务的扩张上。
现行者,蔚来与北汽。
北汽的换电模式早先就有布局,北汽正通过以 to B 铺开市场后向 to C 转变,这也是其前期“不受关注”的原因。
北汽新能源从 2016 年开始面向出租车市场推广换电模式,通过借助第三方奥动新能源搭载换电平台,而此时的奥动与过去的 Better Place 有些类似,同样扮演“运营商”的角色。在私人端,北汽还采用电池租赁的方式来降低整车价格。EU5 快换版原价 12.98 万元,用户只需要支付 7.98 万元,电池采用租赁,月租 458 元,还有 1200-3000 公里的三个级别不同的里程套餐可选。
但对于蔚来而言,换电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2014 年蔚来成立,定位高端化,此时的蔚来面对的是崛起的特斯拉,如果“硬碰硬”肯定不可行,但反过来说,特斯拉作为初行者,已经为蔚来等后起之秀铺好了路,蔚来不用去解决市场对电动汽车太多质疑以及普及问题,只需安心做好产品。
而蔚来的产品策略就是借助高端定位这一蓝海作为突破口,以参加国际赛事展头露面,并确定以用户、服务、互联网智能等维度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蔚来通过建立 NIO HOUSE、NIO SPACE、NIO POWER 等形成服务销售生态圈,而 NIO POWER 就是蔚来专门应对充电问题,基于互联网,蔚来通过布局充电桩、换电站以及一键加电服务,推广“可充、可换、可升级”,在这模式下,蔚来通过不改变电池体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来推出大容量电池组,并且“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用户还可以享受电池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