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电动星球News
2021-03-30
首页推荐

MiCar 的秘密,值得买?雷军 35 分钟激情造车演讲,「我们有钱,我们亏得起」

新出行社区 · 文章

今天(3月30日)下午 4 时多,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

关键信息三个:

1、做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

2、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

3、首期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 100 亿美元。

而在一个小时前,雷军在刚刚结束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披露了小米造车更多信息,以及小米为何要造车?

他用了整整 35 分分钟来谈为什么要造车,小米为什么敢于造车?激情澎湃,注定会成为经典。

金句如下: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1080 亿,我们拥有这样的现金储备。我们不认真打一仗,愧对全球米粉对小米的支持。」

「这一回,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终有一天,全球每一条路上,都会有小米汽车驰骋的声音。」

「为了为米粉提供更好的智能生态,我们决定用全资的模式来干......只有和手机、生态链这些产品全部拉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文章,看雷军是如何潸然泪下与深入思考的,看业界又对小米造车有怎样的疑问,以及从现有技术出发对 MiCar 的合理想像。

一、雷军 35 分钟激情造车演讲

在刚刚结束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用了 35 分钟完成了这一次造车演讲,激情澎湃,堪称经典。

他提到了过去的 11 年取得的成绩,甚至潸然泪下;他感谢那些痛苦和磨练,认为是这样持续的蜕变和刷新,才带来了更有趣的人生;他感谢全球米粉的支持,说自己一直看好电动汽车的发展,甚至为此在 2013 年两次拜访马斯克。

小米的第一台车,为粉丝改装的智能房车

而在做出最终决定前,他说自己非常痛苦,思考也很多,最终下定决心造车,依然还是来自米粉的激励和支持。

因为米粉说,「只要小米敢造,他们就敢买」,因为「很多米粉特别喜欢车,只要米粉需要的,就是小米应该去做的,去奋斗的事情。」

他还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小米能造好车,最终他想到了两个理由:

1、小米在过去11年做成了非常多的产品,大家相信小米能做一款能让大家惊喜的好车。

2、大家相信小米拥有行业最完备的智能生态,以及这么多米粉支持,只要造得出,就能卖得出。

他开始想怎么才能不辜负这样的期望,说自己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上百亿投资,要干三五年才见效。」但他也想,现在的小米也不是十年前的小米,只有三五人七八条枪。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1080 亿,我们拥有这样的现金储备。我们不认真打一仗,愧对全球米粉对小米的支持。」

为此,在过去 75 天时间内,小米进行了 85 次业内拜访沟通、与 200 位业内人士交流,做了 4 次管理层讨论,开了两次董事会。

经过如此复杂的过程,雷军在台上再次确认,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他还进一步解读了早前的公告,说了三个关键信息节点,

第一个信息点是10年投资100 亿美金。

「也就是说,管理层有权动用这笔资金。我们一上来,就打算投 100 亿美金。首期投 100 亿人民币,是因为一开始投入100 亿美金没有意义。」

第二点:全资做。

「为了为米粉提供更好的智能生态,我们决定用全资的模式来干。这一两个小时,有大量投资朋友发来信息,问有没有投资的机会。此前也有很多人询问。但经过我们反复考虑,只有和手机和生态链这些产品全部拉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第三点就是他亲自带队,担任 CEO。

雷军说,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小米将用科技力量为全球米粉提供全方位全场景的智能生活。「这团使命之火,始终在我们胸中熊熊燃烧。」

他说:「终有一天,全球每一条路上,都会有小米汽车驰骋的声音。小米会让每一位用户,都沉浸在科技带来的生活中。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

「所以,这一回,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紧接着他话题一转,说从决定那一刻起,他已经不关心有无压力了,只关心「小米有没有能力,为米粉做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


他说小米做一款好车还是一定的自信。
虽然对于电动汽车行业来说,小米是个新兵,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小米有饥渴的学习能力,有这么优秀工程师、会投入足够多时间。

「我相信终有一天,小米汽车一定会成功。只要大家愿意等待的话,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众望,将小米汽车拿到大家面前来。」


在演讲最后,雷军说,为什么小米这一次发布会主题是生生不息?因为生生不息,是坚定信念和乐观信心,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生机勃勃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推动世界不断向前的壮丽画卷。

「这就是小米,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拥有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生生不息的未来。」

雷军演讲之后,米粉沸腾了,在各个社交平台刷频,随便摘录几段吧。

曾经的年轻人,开始有钱买一台汽车了。

不是小米有钱,是我们有钱。

当然,还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样的情绪,其实在小米造车消息披露伊始,已经有了端倪。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小米挖你去造车,去不去?

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个如上图,关于「小米汽车你会买吗?」的调查中, 658 人投票中, 287 票投给了「当然,MIBOY路过」;106票投给了「不买,隔行如隔山」;87 票投给了「只选特斯拉」;178 票投给了「同样新造车,我选蔚来小鹏」。

简单总结,愿意购买小米汽车的占比去到了 43.61%,相较于其他三个选项有明显优势。

上面这张图是第二个结论,两天总计 142 名行业人士匿名投票,选择「去」的有 110 票,占比 72.4%,选择不去的有 42 票,占比 27.6%。

一位行业人士直言不讳地说,从行业和产品的角度来看,小米具备智能的属性。她丝毫不怀疑小米做好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等的能力。相对于其他车企,小米汽车具备异军突起的能力,在先进性方面会有好的表现。

事实上,从那时起,行业内已经传出小米在疯狂挖人造车了。

二、储备够不够?能造好车?

雷军的这一次 35 分钟的造车激情演讲,注定会成为经典。但我们依然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即使它会是对小米汽车的疑问。

先来看下我们对小米造车的梳理。

很多人知道「小米造车」,是从大年初八 Latepost 的一篇独家报道「小米确定造车」开始的。

在这篇报道中,latepost 将小米打算造车最早追溯到 2013 年雷军两度前往美国拜访特斯拉 CEO 马斯克。

虽然雷军拜访马斯克这个事一直有争议,但我们还是将其作为一个信息点,纳入统计,并制作了上面这张图。

只是,大家依然还有许多疑问。

譬如,小米真的为造车做好了准备?

在我们此前的访谈中,来自某新造车的中高层刘军(化名)就认为小米之前一直都是轻研发,虽然人可以复用、软件、体验、设计可以复用,对供应链的经验也有,但造车的整体供应链、车的硬件 KNOW HOW 还是不一样,是有区别的。

他们甚至认为小米在造车上的积累是不足的:

「小米有机会,但有点晚了。尤其相对于华为和苹果来说,只能说有机会。华为是王炸级别的存在,强在拥有对硬件重新定义的能力,摄像头、雷达、射频芯片等等传感器,再到计算的东西都可以自己搞。就像人一样,所有的器官都是从一组基因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它就可以做最好的匹配。而苹果在硬件上能力比华为还要强……复制华为肯定不如华为,用特斯拉的方式的话,特斯拉肯定更擅长,所以说比较尴尬。从底层做起的话,很难」。

为此,我们通过企查查梳理了小米的专利,不完全统计出 78 条与汽车相关的专利,以及 74 条与汽车相关的授权成功专利。通过词云软件,根据频次梳理出了上面这张图。

这张图能看出什么?小米在汽车的导航、定位等相关技术上有一定储备,但没有任何专利与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相关。

这让我们想起某行业人士的判断,相较于华为,小米其实在造车上没有什么技术储备。因此,在造车这件事情上,他会更看好华为而不是小米。

补充一句的是,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华为拥有 357 条与汽车相关的专利,而且涉及到发动机、驱动系统、散热系统、电池等汽车的多个环节与零部件。

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从过去的种种动作来看,小米更多是通过投资的方式,逐渐介入汽车行业。

比如2015-2016年通过顺为资本(由雷军创立)投资了蔚来和小鹏;比如2019年直接以小米集团的名义参与小鹏的C轮融资;又比如2020年小米投资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

为什么雷军要用这样「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进入?

按照晚点的报道,答案是雷军在做决策时会「保守」——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没有特斯拉引进中国带动了完善的产业生态链,雷军不会轻举妄动改变其主营业务。正如当年小米依靠苹果在国内建厂带动的产业链,有着成熟的供应体系,小米做起手机如鱼得水。

而现在,雷军应该认为时间点到了。

甚至于 100 亿美金这个事,也恰好是在三天前播出的节目中「泄露」的。

3 月 26 日,小米官方发布了「许知远VS雷军:灵魂对话」下集。

在这个节目中,雷军透露出了小米正在准备一个「特大型的项目」。他没有透漏具体的项目名称,而是间接说了小米准备做出一些改变,为了这次的「改变」,小米准备了100亿美金。

100亿美金是什么概念?

2019 年蔚来亏损112.96亿元,按照蔚来的烧钱方式,100亿美金能撑5.8年。

2020 年小鹏亏损27.32亿,若是按照小鹏的路线,100亿美金能撑 24.2 年。

而在今天,小米正式宣布造车了,也表态会在未来十年投入 100 亿美金。甚至首期投资就会超过 100 亿人民币。

但即使是雷军,他依然需要用产品来回答米粉的热爱和坊间的观察,他需要一款真正的好车!

三、Mi Car 的秘密

那,首台 MiCar 会是台好车吗?

先说采访行业人士得到的回答。

在汽车行业看来,Mi Car 的发力点一定是智能,且一定与小米生态息息相关。

某新造车的朋友就告诉我们,小米在这个时候进场,肯定是已经想清楚了,不是玩玩而已。至于 Mi Car 会是什么样子,在更多信息披露前,也不好说。

但有一点,他觉得是肯定的,那就是 Mi Car 一定会走低价,高性价比铺量,长期生态收费的路数,会很像特斯拉。「终端(手机、车)交个朋友,生态和软件抽成、收费。」

结合米粉狂热说着的「年轻人的第一台车」,Mi Car 的首款车大概率会是一台类似大众 ID.4、广汽埃安 Aion Y这样的紧凑级 SUV,不支持换电,有较好的智能驾驶表现,以及非常不错的智能座舱表现,并会将此类车型的价格压低至 10 万元人民币左右。

「99999不贵,就是交个朋友!」

这样的简单描述是不解渴的,接下来才是真功夫。

我们分几方面来谈。

1. 电池

昨天的小米 11 Pro/Ultra 发布会上,雷军拿出了一款新电池:5000 毫安,67W 充电。

乍一看,这款电池在如今消费电子全面进军 120W 充电速度的现在,只能算平平无奇——但这是一款单电芯电池。

目前充电功率超过 60W 的手机电芯,均为双电芯设计起步,比如两块支持 60W 充电的 2000 毫安电池,可以合起来算作支持 120W 充电的 4000 毫安电池。

另外,雷军称这是目前最小的单体 5000 毫安手机电芯。

这块电池是小米和欣旺达共同推出的作品。之所以写在今天的文章里,是因为它用到了两款车规级下放的技术——多极耳、掺硅补锂。

马斯克在去年特斯拉电池日上,正式发布了 4680 电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是「无极耳」。

与其说是无极耳,更应该说 4680 电池的极耳放在了电池圆柱体侧面。这么做有两个好处:降低内阻(降低温度提升充放电能力),提升体积效率(同样体积电芯容量更大)。

掺硅补锂,我们同样用特斯拉的 PPT 解释。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主要材料是石墨,而如果使用纳米硅作为负极,可以让负极理论每克电容量提升数倍。但由于纳米硅膨胀系数远大于石墨,对电池结构不利,所以目前主流的措施还是「掺硅」,同时「补锂」,小幅提升电池容量。

协助小米推出新电池的,是欣旺达,一家成立于 1997 年的电芯/电池模组开发企业。

2015 年 7 月 29 日,欣旺达与金米投资、顺为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其中金米和顺为分别占股 11.25%。而顺为科技的董事长是雷军,金米投资则是小米子公司。

也就是说,小米已经有了深度合作,甚至部分控股的电池厂。

2. 「车」

小米其实造车很久了,造电动车也很久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说的是小米旗下的九号电动车。

目前九号电动车旗下最「强悍」的型号,是九号电动车 E,最高功率「高达」10kW,续航大概是 100 公里。

很弱鸡是吧?接着看。

2015 年 4 月,九号收购了美国企业 Segway——「电力平衡车始创者」。到了 2019 年 12 月,九号联合 Segway 发布了一款叫做 APEX 的电动概念车,搭载 110kW 的液冷电机,轮上扭矩 670 牛·米(减速比不详)。

大众 ID.4 双电机版/理想 ONE,它们的单电机功率是 120kW。

另外,根据九号机器人 CEO 高禄峰以及总裁王野2019年接受的雷科技专访,目前九号 500 人的研发团队中,有 100 人负责电池技术,200 人研发云服务和智能。

目前,九号团队已经完成了从车灯到仪表、轮毂、ECU 等部件的自研——九号电动车已经可以 FOTA 了。

事实上,根据九号的官网,从 BMS 电控,再到电机,都是自研的。

3. 智能

「小爱同学」,这是我们最确定会搭载在 MI Car 上面的小米生态产品,同时也是最顺理成章的。

经历过最近两年智能汽车语音的功能进步,我们只想用「回不去」形容。从导航到打电话,再到开关空调车窗,优秀的语音控制已经成为了衡量汽车是否「智能」的重要标准。

那怎么形容小爱同学?我觉得「小米之魂」比较合适。

截止至 2020 年 11 月 5 日,已激活的带「小爱同学」的设备已经达到了 2.28 亿台,累计唤醒次数达到了 617 亿次,月活用户 7840 万。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当小米汽车上市的时候,有上亿的潜在用户,可能将无师自通它的智能座舱控制逻辑——「小爱同学,带我上路吧?」

4. 自动驾驶

数字座舱是智能汽车的任督一脉,自动驾驶是另一脉。

部分人不看好小米造车,原因也在于此:小米几乎没有自动驾驶积淀。小米既没有马斯克先过河的车企经验,也不是谷歌「创世」级别的先行者,更不像小鹏这样已经拿出了完整的产品逻辑。

其实不负责任地狂想一下,小米是有自动驾驶产品的,而且是 L4 级别。

今晚小米发布了扫拖机器人 Pro。实际上小米,乃至其他品牌最便宜的扫地机器人只要千元不到,这就是人人都能买到的 L4 级别自动驾驶产品。

真不开玩笑。

一个扫地机器人如何工作?一句话总结就是定位→制图→出发→归位。

除了扫地机器人是一边撞桌椅一边自动驾驶,汽车是什么都不能撞以外,两者在技术原理上几乎没有区别——当然执行起来又是另一种级别的挑战了,这里只是打个比方。

目前高端的扫地机器人,已经开始使用 LDS 激光建图,主流一点的扫地机器人用的则是视觉建图。

小米今天发布的扫拖机器人 Pro,用的是 3D TOF+视觉融合算法避障,同时建图用的是 LDS 激光雷达。

摘一句扫拖机器人 Pro 的广告语:「应用于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

5. 工厂

关于代工这件事,小鹏找了海马,蔚来找了江淮。但直到现在,依然有人高举「没厂有罪论」,认为没有生产线就是伪车企。

我们并不赞成自有工厂是检验车企的唯一标准,但我们认为工业品生产把控力、制造级别的 Know how,是一家车企重要的特质。

小米有吗?

2020 年 8 月 11 日,小米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旗下首家无人工厂。

这家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投资 6 亿元,是一家「黑灯」工厂。黑灯的意思,是全厂生产管理过程、机械加工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的全程自动化。

按照雷军去年的表示,这家工厂生产过程中是真的「空无一人」,包括物料转移,都由机器人完成,目标产能是千万台级别的手机。

「Machine that builds machine」,这句话来自马斯克。

来自阿肥的结语

我是一个 MIUI 11 年老用户,从 MIUI 到 MIUI 12.5,我在我用过的每一台安卓手机上都刷了 MIUI,包括华为、LG、索尼。

所以当我知道小米要做汽车,我挺激动的。

因为汽车注定在这一个十年超越纯粹的工具属性,成为连接每一个人的智能终端。「软件定义汽车」、「智能汽车的核心在于运营」,两年前听起来是笑话,现在听起来很超前,两年后基本会是铁律。

百年工业皇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靠近智能科技领域,而本就是智能科技公司的小米,虽然还没有方法论,但事实上不存在世界观壁垒。

同理,苹果、谷歌、华为,这些改变了人们智能生活的企业,一定会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让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

最后编辑于 · 2021-03-31
新出行小米社区
全部评论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 赞赏
  • 9
    点赞
  • 8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