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智能座舱迭代:它仍是最不一样的企业
智能座舱,是当前汽车中与消费电子产品/手机最为相似的一个环节,也是互联网 IT 巨头切入智能汽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从这个切入口,就能摆事实讲道理——传统车企有多么赶不上信息时代的潮流,所以提供一个有着便捷和多样化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手段,更多舱内传感器,更为贴合汽车运用场景的智能座舱,是下一波智能汽车巨头的必然选择。
当然,智能座舱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品,随着自动驾驶程度的提高,智能座舱有着更多不同的运用场景。也就是说不要单纯把智能座舱等同于‘一机多屏’,或者仅仅是在功能层面的语音交互、实景导航、整车功能设置和驾驶员状态检测等等。
这里,还是要看一下特斯拉的玩法。
特斯拉的智能座舱迭代
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两个大系统中,特斯拉的硬件迭代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如下图所示,我们从时间轴来看,MCU1 从 2012 年开始推出,采用的是 Nvidia Drive CX,这个是基于 Tera X1 的处理器;2017 年推出 MCU2,从Nvidia 切换到了 Intel 的 Atom E3950;而到了最新的 Model S Plaid,采用了 AMD Ryzen+Navi 23 GPU。在自动驾驶领域,从第一代 Autopilot HW1 的 Mobileye Eye Q3,迭代到第二代的 Autopilot HW2,主要采用了Nvidia 的 Drive PX2,这里应用了一颗 Parker 和 Pascal GPU,在一年之后又加入了 2 颗 Parker 和 Pascal GPU,而到了第三代特斯拉进入了芯片领域,采用了自己的 FSD 芯片,如下图所示。

从紧迫度来看,对智能驾驶这块特斯拉花费的精力更大,而智能座舱这块的主芯片迭代时间大概在 4 年左右。在较早的文章中,我已经介绍了《Model 3 信息娱乐模块 MCU 更新》。

而在天际汽车的一份材料中,对这个 MCU2 的框图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描绘,供各位参考。

而在现有已知的特斯拉 MCU3 上面,使用的是 17 寸 2200x1300 分辨率超大屏幕,以及 AMD 的 NAVI 23 GPU 芯片。从逻辑上来看,这里的几路视频输出(2.7Gb/s 的 HBR 和 5.4Gb/s 的 HBR2))也对应 Model S Plaid 的仪表盘,还有一路 HDMI,对应的是仪表盘、中控屏和后座的显示屏。在存储方面采用了 16Gb 的 GDDR6 内存。也就是说,从显示的能力来看,特斯拉是想要在传统的功能之外做更多的储备,而处理的核心为 AMD 锐龙处理器。

从 Model S Plaid 的 User Manual 里面可以把车机部分和 Autopilot 的基本功能做一个分类。
从目前的软件功能描述来看,在这台堪比消费主机的 MCU3 上,游戏功能更多一些,不过可以想象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围绕车辆为中心,更多的围绕用车环境的生态延申功能可以进一步被挖掘出来,这套 MCU3 硬件的迭代更多的还是在为将来做铺垫。

小结:
我觉得从单品车型的角度来看,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座舱主机的重要度,目前可以排在非常高的位置,而芯片这块我也在做一些系统性的统计——可能特斯拉还是最不一样的企业。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