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比亚迪的最新消息
关于比亚迪的自问自答
解读部分已经标示
Q1:目前的订单情况?
A1:目前可以公开的订单仅限于DM-i,全系现在有16万的未交付订单,有超过一半是秦PLUS,约为8万多,宋和唐的比例约为3:1,也就是分别为6万和2万。
解读:目前DM-i订单16万,其中秦8万+,宋6万+,唐2万+。最新的,比亚迪纯电与插混的月销量都是3万。从9月开始DMI放量,会大幅超越纯电订单(具体订单预估,在后面会详细拆解,大家慢慢看)。
Q2:DM-i已经深入人心,那么DMp的核心优势在哪?
A2:DMp未来将会有很大的量,可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价格不会低,性能极强,同时油耗也不高,可以做到3秒左右破百的水平。
解读:
自DM4.0技术路线之后,比亚迪的插混路线开始细分为DMi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以经济性、平顺性为主导;DMp面向更加追求性能性的用户。
目前从混动配套的发动机来看,有1.5自然吸气,1.5T和2.0T三款专用发动机,带号分别为:第一款,BYD472QA为1.5自然吸气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3%,目前已经量产装车到秦Plus、宋Plus DM-i车型上;第二款,BYD476ZQC为1.5T增压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0%,目前已经量产装车到唐DM-i,未来会搭载到汉DM-i和宋Plus DM-p(工信部已披露); 第三款,BYD487ZQC为2.0T增压发动机,热效率38%,在2019年4月点火,2020年6月量产。具体搭配什么车型目前暂时未知(发动机信息由@相泽 整理)。
从动力组合上来看,1.5L面向经济性A级车,1.5T面向B级车(及部分追求性能的A级车),2.0T面向C级车(更加追求性能车型或者更大车型的车,比如MPV)。
Q3:海豚目前有多少订单?
A3:上市当天秒破2000,目前的话总订单在5-6000左右。
解读:
海豚上市1个销售订单数2000台,2天内的订单在6000台。8月比亚迪公布的海豚销量为1755辆,主要是经销商的批发销量。目前部分经销商是有现车的,进入9月已经开始有部分车主提车了。
Q4:燃油车什么时候会退市?
A4:其实从每个月销量都可以看出,燃油车占比在逐步减少,每个月的绝对量和比例都在下降 DM-i的替代性很强,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燃油车已经被取代了,因为价格差距不大。近几个月的燃油车量会继续往下走,年底月销有可能会完全停掉。
解读:
原计划10月先停产F3,由于其它产品与混动车型共线生产,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的停产燃油车型。本质就是在有相应的DM-i车型弥补燃油车停产后的市场空白,停产就更加顺其自然。目前从销量数据来看,秦的燃油车基本上已经停产了,宋的燃油车销量非常好,需要有相应的车型来弥补停产燃油车所空余出来的车型,这就是比亚迪近期推出宋Pro DMi的原因。
Q5:燃油车产线可以直接生产DMi吗?
A5:是的,现在已经完成了转换,几乎不需要再做任何修改了。不过全新的E3.0平台是有区别的,得是全新的产线。1.0时代是传统的产线是极可以满足燃油车 EV 插混,而其他厂家基本上是插混和燃油车共线,但是纯电动车几乎是达不到的,而我们可以做到,这对于整体的摊销是很有帮助的。逐步我们会停产燃油,然后全部转换成目前的插混。
解读:
从产品驱动方式的角度来看,比亚迪之前推出的无论是纯电产品还是混动产品,从发动机和电机的位置上就可以看出大家是共线生产的。同时部分纯电车型也牺牲了一部分操控性能来满足共线生产的需求(本质还是考虑产线成本)。
E平台3.0则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纯电平台(完了自己被打脸了,以前还是认为新平台依旧会采用共线生产的老套路呢),这部分纯电平台的产线与DMi产线是完全不同。未来常州年产40万辆的整车工厂应该都是E平台3.0的全新的产线。大家可以期待常州工厂的海鸥、海豹、海狮吧。
Q6:E3.0平台有什么最核心的优势
A7:明天晚上7点直播,会非常详尽的解析。
明天,有机会到现场感受一下比亚迪的现场发布会,到现场在看看,据传还有一款概念车亮相。
Q7:光伏和储能市场的前景如何?
A7:比亚迪非常看好光储一体化,去年在碳中和之后,对于整体的市场有了一些调整,之前主要是海外,西欧和北美做了一些解决方案基本上。目前海外市场是前三的位置。国内市场是比较少的,缺乏一个突破口。目前国家电网等等做了很多规划,从今年开始有了很多招标,所以我们今年相比去年会有5倍的一个增长,未来几年要相比于前一年都会翻倍,至少3年内都是这样的趋势。
解读:
结合2020年海外储能的装机量,比亚迪大约在0.48GWh左右,即便计算上国内储能(华为等),2020年整个储能的业务规模大概率不回超过1GWh。按照5倍增长,21年储能大约能够到5GWh左右,22年在10GWh左右,23年在20GWh左右。关键在于,这部分新增的储能业务100%属于增量的业务,使用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产线(大约17GWh)生产,不需要新增产能。
刚好在这里也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截止目前的动力电池产能类型(划重点了):DM-i功率型刀片电池产能15GWh(青海工厂改造),EV 能量型刀片电池产能30GWh(内部+外供一汽),传统铁锂电池产能17GWh(商用车、储能及两轮车),三元锂电池产能12GWh(主要是用于外部客户),合计产能74GWh。预计明年投产的产能至少在100GWh。
Q8:大型SUV或者MPV有消息吗?大概什么时候上市
A8:代号已经定了,在研发过程中,很大概率在明年第三、四季度上市。
解读:
黄总应该是理解成为高端品牌的车型了,难道说明年高端品牌同期会有两款车型上市(疑似重点)?一辆对标大G的硬派SUV和一款对标埃尔法的豪华MPV?这可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呀。不过结合长江在重庆车展专注于MPV的情况,还真没准有这种可能性的呀。
Q9:接下来会有什么重磅新车
A9:Dmi会推两款:宋pro dmi 刚刚开始预售 宋MAX dmi 海洋系列在明年三月份海豹对标Model 3 宋Pro dmi 11-13万,竞争力极强,甚至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低,有些人担心和宋PLUS 有冲突,但其实两者无论是价格还是空间、配置完全没有重叠,PLUS非常宽,Pro相对来说追求运动,空间相对要小一些。唐MAX在未来会上市,但是具体什么时间暂时无法确认,直接对标理想ONE,汉DMi在明年年初上市。对标Model Y的是海狮,明年的第三季度。海鸥在6-7月份,A0级车型价格将比会海豚更低。
解读:
除了高端品牌外,未来12个月推出的车型为:
1、宋Pro DM-i:定位为比宋Plus更年轻、更运动一点,尺寸也略小一点。预售价在11-13万元,也就是网传的预售价格基本上是真的了,预计再有半个月左右会正式公布售价。如果是这个价格的话,比亚迪DM-i的定价不是便宜了,而是非常具有战略性的定价,这个定价基本上把友商混动车型的路给封死了。无论是柠檬混动还是吉利混动,再出新车就需要参考比亚迪的售价了,但他们的技术复杂度和成本又不支持这个价位的产品,未来真心不好办呀。
2、宋MAX DM-i:定位二孩家庭的刚需产品,他们有牌照需求、有空间需求、有经济性需求(和DM-i的定位是一致的,满足大部家庭的刚需)。预计会在第四季度亮相。
3、汉DM-i:会在明年年初上市,搭载1.5T的混动发动机,预计破百时间还有一点小惊喜。
4、唐MAX DM-i:对标车型为理想ONE,主流的家庭用B+级跨界车,为啥说跨界呢?因为兼具SUV的外观+MPV的空间体验。预计明年Q3\Q4会有进一步消息。
5、海洋系列:海鸥,是一款A0级别的小车,定位比海豚略低(差不多6-9万元),预计明年上半年。海豹(内部代号EK),对标车型为Model 3;海狮(内部代号UX),对标车型为Model Y,上述两款车型预计在明年第三季度能够看到。这基本上就是常州工厂明年上半年要生产的主力车型了。
简单算一算,明年前三季度要推出的车型就有8款,进入下饺子模式后的比亚迪,果然名不虚传。
Q10:整车不赚钱,怎么看待这个事?
A10:比亚迪的整车利润,其实产能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单车的摊销,包括了整车产线和电池产线,所以整体的摊销相对会略高,同时这些年以来比亚迪整车的销量在40-50万水平,所以从产线摊销角度我们的摊销是比其他厂高的。今年销量突破50万之后,相对的摊销会有大幅下降,随着产能的放量,摊销占比将会减少,利润率会大幅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效应。未来比亚迪整车的利润会大幅提升。另外今年的大环境下,我们是有准备给经销商涨一点价的可能性的。
解读:
在之前的半年报解读中,已经拆分了上半年的口罩收入大约在80亿元左右。目前来看,与防疫物资相关的收入、利润贡献在202年Q3还有一部分,但到了Q4几乎就没有这部分的利润贡献了(黄总原话)。意思是,如果大家要估算今年的利润,在整车板块可以重点参考去年第四季度的营收和利润的关系(20Q4净利润8亿元),再加上相关的补贴和积分收入即可(4*8+20=52亿元,由于今年毛利下降,个人判断实际净利润应该再50亿元左右)。
关于整车的逻辑的八个字还是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技术+成本+规模+爆款,技术和成本从来都是比亚迪的强项,目前比亚迪的规模还没有完全上来,一旦规模突破100万辆之后,所带来的正向效益将会出现爆发型的增长。比亚迪目前就是站在这样一个“规模扩张中后期”+“强势产品周期”全面爆发的前夜。
最后补充一个问题:
Q11:11月、12月份的排产情况?
A11:目前只看到11月份的排产,12月份预期交付之前说了是10万。具体的排产情况会每个月迭代,目前说的信息可能到下个月就再一次更新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到年底前DM-i排产每个月环比增长20%是有保障的。
解读:
按照8月销量67630为基数(纯电3万+DM3万),DM-i环比20%增长意味着:9月排产为EV 3.5万+DMI3.5万+燃油0.5=7.5万辆;10月排产为 EV 3.6+DMi4.3+燃油0.4=8.3万辆;11月排产为EV 3.6+DM-i 5.2+燃油0.2=9万辆;12月排产为EV 3.6+DM-i6.3=9.9万辆。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