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造车牌照悬了
前几天发的文章有网友提示我提到的文件过期了,于是我又分析了发改委新出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理论上很难独立申请下来造车牌照,我看了几遍,都快把我绕晕了。明面上来说审核变备案,而且权限下放到省发改委,实际上申请难度变大了,这可能是为啥18年以后特斯拉是唯一一个获得牌照的原因。至于难在哪里,下面一点点分析:
1.新规定不止对企业门槛进行限制,也对所在省份产能利用率作出规定。
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含现有汽车企业跨乘用车、商用车类别建设纯电动汽车生产能力)所在省份,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
(二)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以小米工厂所在地北京的乘用车产能利用率来看,北京市发改委压力应该不小。
2.对企业而言,不仅对企业法人设立了门槛,甚至连法人股东都设定了门槛,而这些门槛很有解读空间。
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企业法人的股东,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股东在项目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前,不撤出股本。
(二)股东对关键零部件具有较强掌控能力,拥有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车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像规定(二)股东对关键零部件具有较强掌控能力,这个如何解读,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即使是现有新能源龙头企业估计也就特斯拉、比亚迪这种能达到标准。
(三)主要法人股东应符合以下条件:
1.股权占比高于三分之一;
2.控股的现有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且不存在违规建设项目;
3.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能够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需要。
(四)主要法人股东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汽车整车企业为主要法人股东的,其中燃油汽车企业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纯电动汽车企业上年度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2.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主要法人股东的,上两个年度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或车用动力电池的配套装车量累计大于10万套;
3.设计研发企业、境外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为主要法人股东的,研发且拥有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3000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
还有规定(四)确定不是循环认证吗,以小米来看其法人股东跟特斯拉一类,需要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3000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也就是说想申请牌照要先有销售额,这条除了外资车企能通过,内资车企不明摆着让走代工这条路吗。
总结而言,一家新造车企业想独立申请造车牌照按照发改委《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就会卡在第19条第二项、第四项,看完这个规定发现发改委就是明摆着让新造车走代工或收购僵尸牌照这条路,没见到这规定前还对小米申请牌照报有希望,分析完发现除非小米能量够大,不然现有规定实在想不到如何申请,我甚至怀疑蔚来布局
以上都是瞎分析的,不要当真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