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深蓝用户不是冤种,增程不是混动,是长续航纯电车
大家都知道,在油车向电车的转变过程中,新能源的范围很广,今天我们就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一讲,到底我们需要一台什么样的新能源。
大家都知道,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增程在官方被划到了混动范畴,但是我作为消费者,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增程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在混动领域,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可谓是开创了一个全新品类,但是不管是P13还是P134,本质上都是一台油车,只是说他是强调发动机的介入时机,强调发动机的高效作用,他的一切都是为了降低油耗,所以他的驾驶体验不管再怎么粉饰,都摆脱不了油车的体验。
给主机厂一些忠告,比亚迪坏,比亚迪急迫的想把其它非纯电品类都划归为混动呢,因为这就用到了定位认知理论,他在混动领域有了先发先知,不管你是什么雷神、柠檬,你都摆脱不了跟随者的角色,只能被比亚迪牵着鼻子走。
反过来说用户体验,我们都知道20万以内的主流市场,增程的纯电里程基本上都比DMI的要长,比如SL03可以做到WLTC160KM以上,在宋,秦,驱逐舰等20万以内的产品是无法做到的。从用户的角度上理解,增程其实纯电车,而且是超长续航的纯电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理解,当前大家都认为解决纯电汽车的补能焦虑有两个方法,一是快充,二是换电,其实这两个对基础设施的依耐性都很强,并且出了城市一样焦虑,却不知,增程却是一个自带移动充电宝的纯电动汽车,在城里我用电,出城也能快速加油,没有焦虑,而发动机在最高效的工作范围内只做一件事,就是发电,也没有那么复杂,也不容易出现问题,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当前纯电汽车,也就600的续航,冬天还要打点折扣,而增程就完全没有这个焦虑了,轻轻松松1000公里,说到这里,我真不知道长安是怎么想的,按理说,增程是长续航的纯电车应该买得更贵才对啊,也有可能是电池贵的原因吧,也许以后增程比所有车都保值,说不定还能升值,这是当前这个内卷的汽车行业不敢想象的。
至于很多人说,增程的亏电油耗大,噪音不好,操控不好等等,我认为深蓝都把这个解决得不错,并且是几个做增程的品牌中唯一一个有机会做到百万级别以上的品牌。第一,长安深蓝进入的价位是主流价格段,用户量没有问题;第二,长安有蓝鲸动力,这可是经过百万车主验证过的,其他的理想,零跑,问界都不行;第三,长安有国家级的NVH实验室,这些问题在逸动、CS75那个十年前就解决了的问题;第四,油耗,很多人说DMI省油,我就算一算,就算一年在高速或亏电上跑上4000公里,当前的油耗差也就两三百块钱,这绝对不是问题,而增程却是全新的纯电体验;第五,深蓝更厉害的是数字纯电,经常有OTA带来惊喜,而比亚迪都最多一年OTA一次。
最后,说说我作为一个消费者,对长安深蓝的认识,这是一个传统主机厂的全新子品牌,平心而论,确实最近有些老车主心理不爽,认为补贴的权益少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在合资油车与民族希望的新能源打仗时撤梯子,长安深蓝肯定是不想降价的,但是不降价,销量肯定一落千丈,大家也不希望这么好一个产品,就被淹没了,到头来市场保有量少了,车型不保值,亏二手车的钱,还是我们倒霉。其实大家有么有发现,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这种企业在打价格战的时候,从来不敢官降,因为那才是最伤害品牌的,现在这样限时优惠,可以平抑价格战的影响,虽然短期是有1万的用户获利了,但是长期来看,如果这个车生命周期卖一百万,那么也只是有百分之一的人获得了最佳优惠,就像买房、买衣服一样,谁又能确定他就是那个最幸运的人呢?没有的,长安的员工还不是有很多买了,虽然有部分优惠,但是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战,以往油车时代都是几千几千的,现在完全不顾及毛利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上市公司按照这个打发就是你死我活的节奏,这是合资油车最后的挣扎了。
我不希望看到民族新能源品牌一枝独秀,甚至寡头效应,只有大家一起在国内市场立足,才有机会一起走向全球,这个时候是考验中国人民消费底层心理的时候,大家一起努力,以后才会有更好的汽车产业!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