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颖
2022-03-31
【过去的 12 个小时,我和五家供应商、六家车企聊了激光雷达】
昨天激光雷达的“学习”文章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讲,禾赛 AT128 参数。对于用户而言,其实是没有感知的,用户也不会说我先学习了这些技术,再去买车。不会的!
所以开这个帖子,我想和大家说说,蔚来、小鹏、理想,他们三家为什么要采用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带来的体验感受到底是怎么样的。
第一,理想 L9 。
可以说理想 L9 的 AD MAX 是目前三家里面比较理性的硬件选择,最核心的体验就是用后置 AD 摄像头取代了边角毫米波雷达,并且全车的毫米波雷达数量仅为 1 个。这个硬件铺设,也变相说明白了,理想 AD 甚至 AD MAX 未来将会采用激光雷达+视觉作为技术手段,其实我隐约感觉到,理想 AD 最终形态是不是也会直接采用视觉为主探测。
所以在这个目标预期,他们非常明白对于用户而言,高频场景的可用、实用、耐用,才是研发 AD 的核心。在这样的理解中,城市 NOA 才是理想 AD MAX 甚至说 AD PRO MAX 的终极形态就是解决用户每天 80-90% 的城市出行场景。
因此,他们在选择激光雷达的产品上,会选择禾赛 AT128 这种中远距离点云数(每秒)达到 153 万的激光雷达,并且将它作为“主视觉”。辅以 800 像素摄像头作为中近距离的探测,增强在城市 NOA 中对于中近距离的人、自行车、异型车,甚至对于路标、交通信号灯等等的判断。
一句话总结,我个人推测,理想 AD MAX 的最终带给用户的体验感受是,城市 NOA,城市点对点的自动驾驶。而且为什么理想 AD MAX 还要采用算力单元双冗余,算力硬件双冗余,驾驶硬件和平台供电双冗余,这就是 L4 级别的入门标准。
第二,蔚来 ET7
蔚来 Aquila 超感算力系统,这可以说是行业里面最“豪华”的配置,无论是 1 颗行业较贵的超远距离探测激光雷达、多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和 300 万环视摄像头,以及高精度定位模块和 V2X 模块,还有新增了驾驶员安全感测(DMS)。这些硬件,几乎可以说是行业有什么最好的,我就先上。
【这里非常要补充一个技术信息,图达通猎鹰激光雷达 300 线是等效的 ROI 区域分辨率,160 线是每帧的线数。】
超远距离的激光雷达,与 NAD 的发展路线不谋而合,今年 NOP+ 和 NAD 将会上线,其核心功能就是解决用户在高速场景、环市高速场景这类半封闭闭环的出行路段,实现有条件的脱手自动驾驶。
超远探测距离,最简单的就是可以带来高速环境下,车辆加减速的平稳性更高,尤其是点对点之间的 NOP 出行,这个体验我可以拿我近期体验 ET7 的 ACC+LCC 的感受来说,无比丝滑。并且图达通猎鹰激光雷达还有一个超强的角分辨率 0.06 度 * 0.06 度,这是目前最优质的分辨率效果。可以实时调节 ROI 聚焦道路上的小物体,例如一个塑料袋都能识别出来,给车辆高速出行带来更安全的保障。
而对于城市 NOP,甚至说 NAD,我相信蔚来应该会更依赖于大数据网络,V2X 能解决大部分车与道路的通讯,也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的通讯。以这个技术为前提,实现城市 NOP 甚至 NAD,似乎会变得更安全。
这就是蔚来选择图达通猎鹰激光雷达的原因。
第三,小鹏 G9
小鹏 XPilot 的技术路线会比楼上两位更清晰,视觉为主路线,激光雷达补盲。所以小鹏 G9 甚至 G11,乃至现在上市的小鹏 P5,真的不需要指标特别彪悍的激光雷达。
在主流产品中,选择一个对应性价比较高,并且对算力要求较低的激光雷达即可。
所以选择了速腾聚创 M1,75 万点云数量(每秒),角分辨率和视场角都便中等,并且激光雷达类型也采用 MEMS 微振镜技术。这颗雷达的最大优势就是性价比巨高,并且体积巨紧凑,但是缺点就是刚才说到的,点云数量(每秒)较低,和视场角较窄。不太适合用于以激光雷达为“主视角”的车型。
——————————
可以说目前激光雷达技术是百花齐放,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知道,激光雷达不是决定从 L2 捅破到 L3 的大榔捶,也不是 L3 到 L4 的必须选择。而是,不同的车企伴随自己的自研方向的不同,作为激光雷达供应商满足车企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激光雷达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当前每一家激光雷达生产商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积累。给您举几个例子。
例如,大疆览沃 HAP 浩界,它的发射器数只有 1 个,等效线束 144 线,MEMS 结构。这应用在小鹏 P5 上,而它的特点就是,大疆掌握了核心的转轴扫描技术,所以在发光器数可以做到 1 个,相比某些采用 5 个,它的成本要更低。但是实现的点云数量,也能达到 45 万每秒。
等等这些例子很多,因为每一家都是从一张白纸出发,没有参考。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硬着头皮撑下来的,有了自己的技术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路线。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当前激光雷达没有一套衡量好与坏的标准,只有不同技术规格和满足不同客户产品的产品存在。
激光雷达只是一个类似于毫米波、摄像头存在的硬件,如何用好这个硬件,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判断的。拿体验说话!这个评价才是最真实、且值得参考的。
昨天激光雷达的“学习”文章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讲,禾赛 AT128 参数。对于用户而言,其实是没有感知的,用户也不会说我先学习了这些技术,再去买车。不会的!
所以开这个帖子,我想和大家说说,蔚来、小鹏、理想,他们三家为什么要采用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带来的体验感受到底是怎么样的。
第一,理想 L9 。
可以说理想 L9 的 AD MAX 是目前三家里面比较理性的硬件选择,最核心的体验就是用后置 AD 摄像头取代了边角毫米波雷达,并且全车的毫米波雷达数量仅为 1 个。这个硬件铺设,也变相说明白了,理想 AD 甚至 AD MAX 未来将会采用激光雷达+视觉作为技术手段,其实我隐约感觉到,理想 AD 最终形态是不是也会直接采用视觉为主探测。
所以在这个目标预期,他们非常明白对于用户而言,高频场景的可用、实用、耐用,才是研发 AD 的核心。在这样的理解中,城市 NOA 才是理想 AD MAX 甚至说 AD PRO MAX 的终极形态就是解决用户每天 80-90% 的城市出行场景。
因此,他们在选择激光雷达的产品上,会选择禾赛 AT128 这种中远距离点云数(每秒)达到 153 万的激光雷达,并且将它作为“主视觉”。辅以 800 像素摄像头作为中近距离的探测,增强在城市 NOA 中对于中近距离的人、自行车、异型车,甚至对于路标、交通信号灯等等的判断。
一句话总结,我个人推测,理想 AD MAX 的最终带给用户的体验感受是,城市 NOA,城市点对点的自动驾驶。而且为什么理想 AD MAX 还要采用算力单元双冗余,算力硬件双冗余,驾驶硬件和平台供电双冗余,这就是 L4 级别的入门标准。
第二,蔚来 ET7
蔚来 Aquila 超感算力系统,这可以说是行业里面最“豪华”的配置,无论是 1 颗行业较贵的超远距离探测激光雷达、多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和 300 万环视摄像头,以及高精度定位模块和 V2X 模块,还有新增了驾驶员安全感测(DMS)。这些硬件,几乎可以说是行业有什么最好的,我就先上。
【这里非常要补充一个技术信息,图达通猎鹰激光雷达 300 线是等效的 ROI 区域分辨率,160 线是每帧的线数。】
超远距离的激光雷达,与 NAD 的发展路线不谋而合,今年 NOP+ 和 NAD 将会上线,其核心功能就是解决用户在高速场景、环市高速场景这类半封闭闭环的出行路段,实现有条件的脱手自动驾驶。
超远探测距离,最简单的就是可以带来高速环境下,车辆加减速的平稳性更高,尤其是点对点之间的 NOP 出行,这个体验我可以拿我近期体验 ET7 的 ACC+LCC 的感受来说,无比丝滑。并且图达通猎鹰激光雷达还有一个超强的角分辨率 0.06 度 * 0.06 度,这是目前最优质的分辨率效果。可以实时调节 ROI 聚焦道路上的小物体,例如一个塑料袋都能识别出来,给车辆高速出行带来更安全的保障。
而对于城市 NOP,甚至说 NAD,我相信蔚来应该会更依赖于大数据网络,V2X 能解决大部分车与道路的通讯,也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的通讯。以这个技术为前提,实现城市 NOP 甚至 NAD,似乎会变得更安全。
这就是蔚来选择图达通猎鹰激光雷达的原因。
第三,小鹏 G9
小鹏 XPilot 的技术路线会比楼上两位更清晰,视觉为主路线,激光雷达补盲。所以小鹏 G9 甚至 G11,乃至现在上市的小鹏 P5,真的不需要指标特别彪悍的激光雷达。
在主流产品中,选择一个对应性价比较高,并且对算力要求较低的激光雷达即可。
所以选择了速腾聚创 M1,75 万点云数量(每秒),角分辨率和视场角都便中等,并且激光雷达类型也采用 MEMS 微振镜技术。这颗雷达的最大优势就是性价比巨高,并且体积巨紧凑,但是缺点就是刚才说到的,点云数量(每秒)较低,和视场角较窄。不太适合用于以激光雷达为“主视角”的车型。
——————————
可以说目前激光雷达技术是百花齐放,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知道,激光雷达不是决定从 L2 捅破到 L3 的大榔捶,也不是 L3 到 L4 的必须选择。而是,不同的车企伴随自己的自研方向的不同,作为激光雷达供应商满足车企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激光雷达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当前每一家激光雷达生产商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积累。给您举几个例子。
例如,大疆览沃 HAP 浩界,它的发射器数只有 1 个,等效线束 144 线,MEMS 结构。这应用在小鹏 P5 上,而它的特点就是,大疆掌握了核心的转轴扫描技术,所以在发光器数可以做到 1 个,相比某些采用 5 个,它的成本要更低。但是实现的点云数量,也能达到 45 万每秒。
等等这些例子很多,因为每一家都是从一张白纸出发,没有参考。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硬着头皮撑下来的,有了自己的技术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路线。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当前激光雷达没有一套衡量好与坏的标准,只有不同技术规格和满足不同客户产品的产品存在。
激光雷达只是一个类似于毫米波、摄像头存在的硬件,如何用好这个硬件,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判断的。拿体验说话!这个评价才是最真实、且值得参考的。
最后编辑于 · 2022-03-31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