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弹
2024-07-14

《思考,快与慢》有感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行为经济学。《思考,快与慢》就是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传统的经济学大厦,有一块地基是有问题的。当时经济学研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叫 理性人 假设,就是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为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都会做出理性的选择。经济学家们发现,在现实世界,人们实际的行为方式和这个假设并不一致。
举个例子,有一位经济学家邀请他的朋友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赢了可以得到200块钱,但是输了要损失100块钱。如果按照 理性人 假设,分析一下,输赢的概率一样,输的钱少,赢的钱多,值得参与。但是他的朋友却说他不会接受,因为他觉得获得200元的满足感,无法抵消他损失100元的痛苦。
所以现实中我们考虑问题,并不像经济学家想象的那样,完全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出发。人类作选择的过程远比经济学家想象得复杂得多。由此,卡尼曼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人们的行为、情感、心理等等。
读到此,我想到了,现在很多车企研发,营销等等问题。车企很理性的认为,提供的产品都是最好的,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到了最好,消费者应该为此买单。营销也是一样,营销宣传很努力,甚至夸大宣传,提前一年就开始宣传。但是销量依然不行。我个人觉得近几年来,消费电子品发布会最成功的一次是,2016年锤子手机的M1L发布会。罗永浩现场演示语音识别这项技术已经做到了如此快速和准确,一下子惊艳了全网。反观,现在我们的车企发布会,经常把很多还没实现的功能,提前一年就发布出来,消费者已经习惯的认为车企在吹牛,不靠谱。
卡尼曼将人类的思考模式分成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也可以把它们叫作快系统和慢系统。
假设一个场景,有一辆车迎面向我们驶来,我们无意识的反映是往旁边闪开。这就是系统1或者快系统在发挥作用。
假如,让我们口算1834*82等于多少,我们可能无法立马给出答案。但是我们会推理出正确的答案,第一步,拿出纸和笔写上1834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相乘的结果,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推理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的系统2或者叫慢系统在发挥作用。
快慢两套系统相互配合,各有擅长。看别人的表情,听别人的语气,看东西的远近,识别周围的危险,这都是快系统擅长的。像算术题,逻辑题,找一个得体的措辞,比较两个手机性能那个更好,这些就是慢系统擅长的。
这两个系统分工明确,他们的配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系统常常处于自动运行状态,而慢系统处于放松状态,只有当快系统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才会找慢系统帮忙。比如,刚才的数学乘法问题,快系统没法给出答案,这个时候慢系统就会被激活。
还有一种情况,慢系统也已被激活,就是当事情不符合直觉,违法了我们的尝试。比如,天不会下红雨,动物园的猩猩不会突然跑到大街上。卡尼曼说,直觉遇到麻烦,理性会出面解决。
再比如,开车从家到公司,这段路已经走了很多次了,知道那个路口有红绿灯,什么路口该停,这写操作根本不用想就能立马作出判断,这就是快系统在作决策。但是突然有一天,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走了没见过的路口,我们就会下意识的放慢车速,再确认导航,认真看路牌信息再作出判断,这个时候就是慢系统在作出决策。
那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一套机制呢?既然慢系统更准确,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慢系统来处理,反而要多出一个不那么准确的快系统呢?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实原因,还有一个人类进化留下的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是,慢系统太占用我们的注意力了。当我们开启慢系统思考问题时,就会忽略身边的其他信息。例如我在写代码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旁边的人在干什么,我是不知道的。而且会感觉脑细胞要用完了。慢系统就像是大功率的电器,如果一直开着,用电超负荷就会导致跳闸。
人类进化的原因,我们很多今天看起来不理性的思考,恰恰是我们祖先活下来的理由。当在大自然中,面前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必须快速作出决定,要么和它战斗,要么赶快跑。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想想,测测风险,算算概率,然后再决策。和老虎作战斗的祖先都已经成为了老虎的盘中餐了。快速逃跑的祖先生存了下来。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测试问题:一个球拍和一个球总共价值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问,球价值多少钱?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球价值0.1元。
其实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应该慢起来算算看,球拍应该是1.05元,球应该是0.05元。答错了没关系,就算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也有50%以上给了错误答案。
遇到问题快系统马上给出答案,这个答案没有经过慢系统深思熟虑,结果出现错误。这就是非理性思维。卡尼曼总结了常见的9种非理性思维。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深度阅读原文。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慢系统。我们会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擅长抉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什么。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快系统在主导我们的大脑。
为了提升我们思维的准确率,核心思路是唤醒我们大脑中的慢系统。书中给出了一些唤醒的方法。例如,好记性比如烂笔头,例如旁观者清,借助旁人来识别我们的问题。
学习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可能让我在以后工作生活上减少犯错的几率。
在我日常常规的工作中,我使用的是快系统在工作。例如已经完成过一个系统的研发,如果相似的系统再让我做一遍,可能我会很轻松,不费力就搞定了。如果让我学习和做一个完全陌生的工作,我调用的就是我的慢系统,慢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他会全神贯注,人也会感觉很累。但是在慢系统推理工作完成后,下一次类似的事情,我们就感觉不那么累了,很可能调用的就是快系统了,俗话常说脑子越用越灵活,好像就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在新出行社区,@贺磊 贺总写小作文,我认为调用的就是他的快系统在工作,这件事对贺总来说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而且非常成功。但是如果让贺总拍视频,我觉得贺总就得调用他的慢系统来工作了。
思考,快与慢在最近的自动驾驶领域,也有一些实践。车企利用这本书的理论,去搭建自己的自动驾驶软件的架构。利用端到端的方案形容快系统,视觉语言大模型的方案来形容慢系统。和这本书理论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视觉语言大模型的慢系统并不需要唤醒,他其实是一直在监督快系统的工作。当出现明显的事实不合逻辑时,慢系统会主动出手干预快系统,然后经过慢系统结合上下文信息的推理,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这个决策的过程是可以用人类看得懂的文字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个对于以后出问题排查问题很有帮助,我觉得也可以消除一些大家对于端到端方案出现的黑盒逻辑的恐慌。
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大家阅读。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行为经济学。《思考,快与慢》就是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传统的经济学大厦,有一块地基是有问题的。当时经济学研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叫 理性人 假设,就是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为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都会做出理性的选择。经济学家们发现,在现实世界,人们实际的行为方式和这个假设并不一致。
举个例子,有一位经济学家邀请他的朋友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赢了可以得到200块钱,但是输了要损失100块钱。如果按照 理性人 假设,分析一下,输赢的概率一样,输的钱少,赢的钱多,值得参与。但是他的朋友却说他不会接受,因为他觉得获得200元的满足感,无法抵消他损失100元的痛苦。
所以现实中我们考虑问题,并不像经济学家想象的那样,完全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出发。人类作选择的过程远比经济学家想象得复杂得多。由此,卡尼曼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人们的行为、情感、心理等等。
读到此,我想到了,现在很多车企研发,营销等等问题。车企很理性的认为,提供的产品都是最好的,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到了最好,消费者应该为此买单。营销也是一样,营销宣传很努力,甚至夸大宣传,提前一年就开始宣传。但是销量依然不行。我个人觉得近几年来,消费电子品发布会最成功的一次是,2016年锤子手机的M1L发布会。罗永浩现场演示语音识别这项技术已经做到了如此快速和准确,一下子惊艳了全网。反观,现在我们的车企发布会,经常把很多还没实现的功能,提前一年就发布出来,消费者已经习惯的认为车企在吹牛,不靠谱。
卡尼曼将人类的思考模式分成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也可以把它们叫作快系统和慢系统。
假设一个场景,有一辆车迎面向我们驶来,我们无意识的反映是往旁边闪开。这就是系统1或者快系统在发挥作用。
假如,让我们口算1834*82等于多少,我们可能无法立马给出答案。但是我们会推理出正确的答案,第一步,拿出纸和笔写上1834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相乘的结果,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推理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的系统2或者叫慢系统在发挥作用。
快慢两套系统相互配合,各有擅长。看别人的表情,听别人的语气,看东西的远近,识别周围的危险,这都是快系统擅长的。像算术题,逻辑题,找一个得体的措辞,比较两个手机性能那个更好,这些就是慢系统擅长的。
这两个系统分工明确,他们的配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系统常常处于自动运行状态,而慢系统处于放松状态,只有当快系统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才会找慢系统帮忙。比如,刚才的数学乘法问题,快系统没法给出答案,这个时候慢系统就会被激活。
还有一种情况,慢系统也已被激活,就是当事情不符合直觉,违法了我们的尝试。比如,天不会下红雨,动物园的猩猩不会突然跑到大街上。卡尼曼说,直觉遇到麻烦,理性会出面解决。
再比如,开车从家到公司,这段路已经走了很多次了,知道那个路口有红绿灯,什么路口该停,这写操作根本不用想就能立马作出判断,这就是快系统在作决策。但是突然有一天,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走了没见过的路口,我们就会下意识的放慢车速,再确认导航,认真看路牌信息再作出判断,这个时候就是慢系统在作出决策。
那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一套机制呢?既然慢系统更准确,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慢系统来处理,反而要多出一个不那么准确的快系统呢?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实原因,还有一个人类进化留下的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是,慢系统太占用我们的注意力了。当我们开启慢系统思考问题时,就会忽略身边的其他信息。例如我在写代码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旁边的人在干什么,我是不知道的。而且会感觉脑细胞要用完了。慢系统就像是大功率的电器,如果一直开着,用电超负荷就会导致跳闸。
人类进化的原因,我们很多今天看起来不理性的思考,恰恰是我们祖先活下来的理由。当在大自然中,面前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必须快速作出决定,要么和它战斗,要么赶快跑。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想想,测测风险,算算概率,然后再决策。和老虎作战斗的祖先都已经成为了老虎的盘中餐了。快速逃跑的祖先生存了下来。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测试问题:一个球拍和一个球总共价值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问,球价值多少钱?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球价值0.1元。
其实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应该慢起来算算看,球拍应该是1.05元,球应该是0.05元。答错了没关系,就算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也有50%以上给了错误答案。
遇到问题快系统马上给出答案,这个答案没有经过慢系统深思熟虑,结果出现错误。这就是非理性思维。卡尼曼总结了常见的9种非理性思维。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深度阅读原文。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慢系统。我们会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擅长抉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什么。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快系统在主导我们的大脑。
为了提升我们思维的准确率,核心思路是唤醒我们大脑中的慢系统。书中给出了一些唤醒的方法。例如,好记性比如烂笔头,例如旁观者清,借助旁人来识别我们的问题。
学习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可能让我在以后工作生活上减少犯错的几率。
在我日常常规的工作中,我使用的是快系统在工作。例如已经完成过一个系统的研发,如果相似的系统再让我做一遍,可能我会很轻松,不费力就搞定了。如果让我学习和做一个完全陌生的工作,我调用的就是我的慢系统,慢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他会全神贯注,人也会感觉很累。但是在慢系统推理工作完成后,下一次类似的事情,我们就感觉不那么累了,很可能调用的就是快系统了,俗话常说脑子越用越灵活,好像就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在新出行社区,@贺磊 贺总写小作文,我认为调用的就是他的快系统在工作,这件事对贺总来说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而且非常成功。但是如果让贺总拍视频,我觉得贺总就得调用他的慢系统来工作了。
思考,快与慢在最近的自动驾驶领域,也有一些实践。车企利用这本书的理论,去搭建自己的自动驾驶软件的架构。利用端到端的方案形容快系统,视觉语言大模型的方案来形容慢系统。和这本书理论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视觉语言大模型的慢系统并不需要唤醒,他其实是一直在监督快系统的工作。当出现明显的事实不合逻辑时,慢系统会主动出手干预快系统,然后经过慢系统结合上下文信息的推理,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这个决策的过程是可以用人类看得懂的文字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个对于以后出问题排查问题很有帮助,我觉得也可以消除一些大家对于端到端方案出现的黑盒逻辑的恐慌。
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大家阅读。
最后编辑于 · 2024-07-14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