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先生
2025-03-26
聊聊上汽智驾兴衰的那十年…
看了腾讯远光灯,万字描述上汽智驾的十年,颇有感慨。
陈虹上任有一个背景,上汽如何摆脱合资,进一步建立自己品牌的成功,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品牌。
上汽也是国内较早提出向外合作的车企。
★上汽最早握手的是阿里。
双方促成了荣威 RX5 的大卖,这款车型也是当时马云的钦点。
但当时成功背后也有一些矛盾的累积。比如合作过程中YunOS、阿里云、高德和斑马之间有竞争,斑马AB公司之间也就是上汽和阿里之间也有竞争也存在竞争。
为了 RX5 的上市各方开始放下矛盾。但RX5的成功也让各势力出现利息冲突。比如阿里开始独立推出斑马智行2.0,想做平台化。
后面斑马面临重组。但上汽依旧没有选择退出,把股份让给了阿里,陈虹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让步。
★上汽有自己的 Marvel X 项目,但也卖不好。
失利后,陈虹开始找到第三条赛道,保留开放和自主性,也就是上汽主导、科技公司赋能。当时叫 L 项目,也就是现在的智己。这时候阿里的入局反而被摆了一道,如果阿里不入,上汽有其他投资方可选。
这时候有个关键,前者有 RX5 座舱的突破,陈虹作为新来者要有新的业绩主攻点就只有在智驾上。这直接导致 2014 年,上汽就开始布局了智驾,最先开始是在前瞻技术研究院上。
到了 2018 年最高峰共有五个院在冲刺智驾,每个院含博量都很高。
后来上汽开始做多次整合后就保留了当时我们看到的两个团队,一支是配合外部供应商落地的团队,还有一支就是当时飞凡PP-CEM 团队。
但原计划是PP-CEM和飞凡跟我们看到的现在不一样。当时上市原先要让 PP-CEM 团队和飞凡品牌一起独立,成为上汽内部“新势力”。上汽也允许品牌独立,以营销公司形式运作。
这时候内部矛盾开始又遇阻,行业竞争开始变化,有一个反转因素是零束。
★零束是上汽亲儿子。
上汽要开始自己打造一个自研的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来掌控以后上汽所有智能车的不断升级迭代,包括智驾和座舱。
包括智己各车型都完成上车,唯独智驾没有坑位。也没有太核心的竞争优势。
零束曲线救国想找地平线,主攻征程5,找了百度的黄浴。后来也没干成,只是上了一些征程3,草草了事。也失去了首发和深度捆绑的机会。不然当时行业神话可能就不是地平线和理想,而是地平线和上汽。
当时陈虹的灵魂论被很多人误解。他的意思其实是上汽是内有零束、外有地平线。当时地平线对上汽非常开放,愿意帮助上汽建立底层能力。但是地平线在上汽的业务推进也不顺利。
PP-CEM 也因为飞凡车型定位的摇摆,核心人员离职,团队也面临解散。
2024 年,这场上汽长达十年的智驾大战告一段落,唯独留下来的仅有 Momenta 合作的一支核心团队。上汽的智驾自研崛起也走向衰落。
★回头看,陈虹每个“对赌”都非常前瞻。
如果按照下棋来比喻,上汽的谋略特别强,每次都踩在点上。但是落子总有犹豫 有偏差 有各个矛盾利息的博弈。而且中间失去了最佳的布局机会,行业也发生大变。内外矛盾结合,加速了瓦解。
但陈虹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不闭门造车的车企,最早意识到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的重要性。陈虹最早看中 Momenta 和地平线两家公司,用真金白银投资。上汽也是现在这两家最大的外部股东,可惜谋略的成功不代表量产意义的成功。
在贾健旭上任后,步伐更快、决策更激进。和华为的合作原本走的是HI模式,华为不参与造车。后来还是选了智选,作为第五界。
上汽也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开始迈进…
看了腾讯远光灯,万字描述上汽智驾的十年,颇有感慨。
陈虹上任有一个背景,上汽如何摆脱合资,进一步建立自己品牌的成功,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品牌。
上汽也是国内较早提出向外合作的车企。
★上汽最早握手的是阿里。
双方促成了荣威 RX5 的大卖,这款车型也是当时马云的钦点。
但当时成功背后也有一些矛盾的累积。比如合作过程中YunOS、阿里云、高德和斑马之间有竞争,斑马AB公司之间也就是上汽和阿里之间也有竞争也存在竞争。
为了 RX5 的上市各方开始放下矛盾。但RX5的成功也让各势力出现利息冲突。比如阿里开始独立推出斑马智行2.0,想做平台化。
后面斑马面临重组。但上汽依旧没有选择退出,把股份让给了阿里,陈虹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让步。
★上汽有自己的 Marvel X 项目,但也卖不好。
失利后,陈虹开始找到第三条赛道,保留开放和自主性,也就是上汽主导、科技公司赋能。当时叫 L 项目,也就是现在的智己。这时候阿里的入局反而被摆了一道,如果阿里不入,上汽有其他投资方可选。
这时候有个关键,前者有 RX5 座舱的突破,陈虹作为新来者要有新的业绩主攻点就只有在智驾上。这直接导致 2014 年,上汽就开始布局了智驾,最先开始是在前瞻技术研究院上。
到了 2018 年最高峰共有五个院在冲刺智驾,每个院含博量都很高。
后来上汽开始做多次整合后就保留了当时我们看到的两个团队,一支是配合外部供应商落地的团队,还有一支就是当时飞凡PP-CEM 团队。
但原计划是PP-CEM和飞凡跟我们看到的现在不一样。当时上市原先要让 PP-CEM 团队和飞凡品牌一起独立,成为上汽内部“新势力”。上汽也允许品牌独立,以营销公司形式运作。
这时候内部矛盾开始又遇阻,行业竞争开始变化,有一个反转因素是零束。
★零束是上汽亲儿子。
上汽要开始自己打造一个自研的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来掌控以后上汽所有智能车的不断升级迭代,包括智驾和座舱。
包括智己各车型都完成上车,唯独智驾没有坑位。也没有太核心的竞争优势。
零束曲线救国想找地平线,主攻征程5,找了百度的黄浴。后来也没干成,只是上了一些征程3,草草了事。也失去了首发和深度捆绑的机会。不然当时行业神话可能就不是地平线和理想,而是地平线和上汽。
当时陈虹的灵魂论被很多人误解。他的意思其实是上汽是内有零束、外有地平线。当时地平线对上汽非常开放,愿意帮助上汽建立底层能力。但是地平线在上汽的业务推进也不顺利。
PP-CEM 也因为飞凡车型定位的摇摆,核心人员离职,团队也面临解散。
2024 年,这场上汽长达十年的智驾大战告一段落,唯独留下来的仅有 Momenta 合作的一支核心团队。上汽的智驾自研崛起也走向衰落。
★回头看,陈虹每个“对赌”都非常前瞻。
如果按照下棋来比喻,上汽的谋略特别强,每次都踩在点上。但是落子总有犹豫 有偏差 有各个矛盾利息的博弈。而且中间失去了最佳的布局机会,行业也发生大变。内外矛盾结合,加速了瓦解。
但陈虹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不闭门造车的车企,最早意识到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的重要性。陈虹最早看中 Momenta 和地平线两家公司,用真金白银投资。上汽也是现在这两家最大的外部股东,可惜谋略的成功不代表量产意义的成功。
在贾健旭上任后,步伐更快、决策更激进。和华为的合作原本走的是HI模式,华为不参与造车。后来还是选了智选,作为第五界。
上汽也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开始迈进…
最后编辑于 · 2025-03-26
智己LS6
指导价:23.99-30.29万
- 车系详情
- 配置参数

转自车友今日份开心是智己给的这个平凡日子于我却满含特殊意义,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提全新智己L6。从决定换车开始,我就踏上了漫长的选车之旅,在众

转自车友#IM CARE 晒晒我的服务体验# 从专业的试驾体验到顺畅的提车流程,再到耐心细致的服务讲解,全程都让人感到非常舒心和专业。期待未来与它共度的每一段旅

上汽集团披露了6月份的产销快报。根据产销快报显示,2025年6月整车合计销量365,331辆,同比增长21.56%。1-6月累计销量2,052,608辆,同比增
进入社区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